Saturday, June 07, 2008

读书的途径


  得知我近来买了很多书花了很多钱后,好几个朋友关切的提醒我,可以通过借阅或网购的方式读书以便节省金钱。这些朋友是真正关心我的朋友,她们不是关心我的财务状况,而是担心我花了太多的钱而饿了肚子。呵呵。感谢所有朋友的关心。
  其实,我不缺心眼并且十分吝啬。对于口袋里的钱看得很紧,不到迫不得已是不肯花钱买书的。
  我读书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一是借阅。初三那年,我伪造了一个假工作证在省图书馆办理了第一个“借书证”。那时,省图办理借书证要求出具工作证或大学学生证。制订这么一个规定大概是认为只有大学生和参加了工作的人才具备阅读的素质,或是对损坏的图书有赔偿的能力。幸好这个规定执行的不怎么彻底。否则,我所填写的那个单位肯定会被举报使用童工。当时,省图书馆规定一个借书证一次可以借两本书,借期十五天。这种数量上的限制,对于我这样一个将大把的学习时间用来读“闲书”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残忍的。所以,我继续在犯罪的边缘铤而走险,使用假工作证在省图和市图又办理了第二个、第三个借书证。之后的四年,我从两个图书馆大约借读了一千多本小说。大一时,老师给大家列出了二百多本必读的文学名著。当时,我可能是班里唯一一个已经全部看过了这些书的人。从那以后,我基本上不再看小说了。因为别人虚构的生活对我没有意义,我的真实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二是下载。我第一次上网是在1994年,地点也是省图书馆。那时没有网络游戏,没有在线电影,没有WEB网站,电脑上甚至连IE都没有(IE1.0是1995年推出的)。上网后主要是用邮件的方式访问新闻组,可以看一些境外新闻,比用收音机偷听“美国之音”更快更全也更贵(在省图上网每个小时要10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想在网上看书?真的是科学幻想。不过,这个幻想很快就实现了。1998年,我买了第三台电脑时,已经可以在家里拨号上网了。当然,上网还是很贵,为了几K的速率,一个小时竟然要支付8元电话费。从那时起,我开始在网上找书看了。不过,网上下载的电子书读起来不方便,不能斜躺在沙发上、钻在被窝里或坐在马桶上看。前年,我妹送给我一个电子书阅读器,书本般大小,携带十分方便,可以把网上下载的书存到里面像平常看书一样阅读。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背景光,液晶显示的字迹又很暗,看书时很费眼。如果把里面存的几千本书全看完,我估计我只能读盲文了。
  三是购买。买书有个最显著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书架摆的满满当当,使主人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出于这一目的,我每个月都要买几本书。几十年积累下来,竟然摆满了好几个架子。其中多数的书是看过的,至少是翻过。但也有一些书买来以后就往架子上一放,再也没有动过。我时常发宏愿,要将家里的书重读一遍,却从未实施过。我妈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我知道是在说我,立刻把心一横装成天生耳背的样子。吾读书几近万卷,胸中乾坤纵横,岂能因妇人之言而动容?
  对比以上三种读书的渠道,我感觉最能满足读书欲望的是借阅。袁枚同志说过“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此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借别人的书是要还的,这就逼得你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快读完它。而且借书成本很低,花钱不多,读书不少,成效很大,实乃居家旅行防身之首选。可惜,我在借书方面已经留下了案底。前面说的三个借书证十三年前全部押在了图书馆,代价是我保留了六本微机方面的书而失去了借阅的资格。以前,听说有人也曾有过类似的行为,几十年后良心发现主动归还并在报纸电视上承认错误而被尊为道德未泯的楷模。这样的例子目前对我触动不大,我还没有觉得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打算再过三十年,等到借书不还的法律追诉时效彻底过期以后,向全人类承认这个小错以博得一个大名。问题是,那些借书证都是用假工作证办的,我怎么证明我就是那个为了借书不还而负疚四十三年的人呢?

1 comment:

聪明好玩的小西 said...

T_T 走过来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