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转帖凤凰网一篇关于今世爱情的文章


    写的非常有意思,保存在这里供今后回味,并与各位朋友分享。声明,版权是凤凰网的,或是《新周刊》。具体它们谁拥有版权,我也没搞清楚。
    以下全文贴来。很长,看完要有耐心。
   

为什么过去的爱情更美好


爱谁谁


这是《新周刊》第11个情人节专题。


爱情看似泛滥,实属21世纪的第一奢侈品。


剩男比剩女多,传说比传奇多,交易比交流多,情伤比情歌多,情医比情书多,情人比爱人多,色情比爱情多,爱情事故比爱情故事多,蜻蜓点水的爱情比善
始善终的爱情多。


我们旁观别人的爱情更美丽,过去的爱情更美好——“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
去牵你的手。”(胡淑芬)


过去的爱情里,有专一的深情,有恰如其分的慢和回味,有牺牲精神和爱人如己。现在,爱情缺少培养的器皿和时间,直接死在欲望的空气里。人们因爱之
名,做着与真爱无关之事,变得不清楚也不在乎:爱谁谁。


无论多少“伪爱情”行走江湖,关于爱情,关于真爱,还是那句话:没有你,我怎能独自温暖?


2009中国情爱报告


变化是唯一的永恒,没有爱,也要活。即使你得不到李银河所说的、理论上的“开放式婚姻”,至少可以在男女关系中保持开放的心。


文/孙琳琳


爱情从未消逝,连婚姻证词,民政部都提供了四个版本。2009年,剩女(反动词汇,被用来指代28岁以上未婚女性)越来越多、姐弟恋越来越普遍,离
婚率越来越高、80后婚期越来越短,小三越来越强、爱情越来越像借口。它还遭遇了一个强敌:房子。


剩女爱上小男友


长沙相亲,男女比例1比2;天津相亲,男女比例1比3;广州相亲,男女比例1比6;上海相亲,男女比例1比10。越是大城市,越多大龄剩女。
《2009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称,41.2%未婚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却有超过44.1%坚持不降低标准。


工作机会和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垂青女人,丘比特却拍拍翅膀飞走了。不过20岁的蒋方舟已经感到聪明女人的情感困境,大叫着“今年一定要初恋”。接听情
感热线10年的电台DJ叶纯却不这样相信爱情,她听过太多悲伤女人的烂故事,而之所以能成为东莞1000万打工者的“情医”,皆因她虽无能为力,却不泯同
情。


“把爱情当理想,把结婚当事业”成为剩女们的新口号,她们一边在婚恋网站上频繁填写资料,一边在通勤的路上做着一见钟情的美梦。身边的男同事年逾花
甲、已婚有孩、性向不明或幼齿贪玩,婚恋网站上主动上门的多半是骗子或见了你大呼上当的电车男,地铁里奋力挤到你身边的西装友不是示爱而是抢座。大多数你
曾考虑过的交往对象,除了年纪相仿,几乎没有别的可取之处。


被剩女们视为归宿的婚姻,也越来越脆弱,像被妓女大利拉(Delilah)剪去头发的力士参孙,不堪一击。2009年,平均到每天,无锡有23对、
苏州有32对、郑州有40对夫妻离婚,成都离婚人数也创新纪录,平均每天106对夫妻分道扬镳。在济南,44.2%的离婚者结婚不超过5年。


中年男人普遍相信,离婚后自己还能娶到25岁以下的女孩,而妻子只能嫁65岁以上的男人。如果离婚还有孩子,女人很难寻求第二次婚姻。即便不这样,
一个月入过万,孩子已经上中学,会换灯泡、通马桶的女人,用得着再嫁吗?


现实逼得女人不得不重新选择。社会学家已经研究出未来趋势,中国社科院最新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指出:2020年,我国将有2400万单身适
婚男,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姐弟恋将流行,甚至还会出现隔代恋。今后,女人也许不必为了世俗意义上的般配而硬要寻找同龄人,而是像麦当娜一样,手挽
22岁英俊男友,绝不结婚,也不在乎比他亲妈还年长几岁。


《2009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显示,虽然女性更倾向选择比自己大3至10岁的男人,但近八成人不反对姐弟恋。不过,姐弟恋千好万好,唯
独治愈不了女人的公主病,与赵岭婚姻失败的袁立遗憾地说:“可能因为我太独立了,往往是我要照顾别人。”

感谢婚姻的保护,张柏芝安然度过2009年,不必像阿娇,自己疗伤之余,还要擦干眼泪,穿少少衣服,再战江湖。感谢婚姻的保护,刘嘉玲与梁朝伟的手
紧紧握在一起,不为绯闻所扰。不管黄奕是不是真的结了婚,在包养流言甚嚣尘上的2009年,感谢婚姻的保护,使她渡过难关,保住名声。


2009年12月传出关之琳与台湾国巨董事长陈泰铭订婚的消息,国巨股票立刻狂跌,公司辟谣之后,股价立即回升。关之琳看到这条新闻一定很受伤,退
出娱乐圈这么久,还是被诬作红颜祸水。年底同时传出婚讯的侯佩岑,刻意穿着腹部有皱褶的衣服出镜,也不知是真奉子成婚还是特别希望别人认为她有孕在身。她
的妈妈做了多年豪门二奶,终于盼来女儿做大婆的一天,但愿婚姻给她名分之余,也使她免受爱情的苦。


没有爱,也要活


女人与男人是两个物种,女人一心寻找以结婚为前提交往的对象,却不知王尔德说过“已婚者的快乐来自那些他没有娶的人”。女人把婚姻想象成人类最庄严
的契约,男人结婚却仅仅因为他累了。当女人认为“他不爱我了”,男人可能只是痔疮发作。女人总是容易开始自恋、自卑、自责,每周数次想到自杀,睡在一张床
上的男人却毫不知情,在她们的啜泣声中睡着了。


女歌手陈琳死后,人们才知道她情感失落,爱而不得的苦处。她爱沈永革,且越是爱,越是苦苦相逼,最后搞到自己没有台阶下,只好离婚。


2008年3月离婚之后,陈琳总是不快乐,事业无起色,还老是和年纪比自己小的新丈夫张超峰起冲突。很多人指责张超峰家庭暴力,让陈琳绝望而自杀。
也许他没那么邪恶,只是个感情粗糙的鲁丈夫。


陈琳的妈妈在公开信中写道:“傻孩子,多疼啊,比活着的疼轻一些吗?”若放下怨念,想到死后万事成空,她一定不会就那么跳下去。


2009年已经过去,纪念演唱会结束后,陈琳的名字也慢慢淡出了。而因丈夫出轨而自杀的《体坛周报》女编辑李颖的形象就更加模糊了,更别提在上一个
冬天死去的姜岩。


变化是唯一的永恒,没有爱,也要活。即使你得不到李银河所说的、理论上的“开放式婚姻”,至少可以在男女关系中保持开放的心。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总
是预想到最坏,反而更能悦纳现实。而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人,则对爱情太过乐观了。


生活在17世纪的浪漫诗人仓央嘉措早就参透爱的道理,他在《十戒诗》中写道:“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
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想不开的时候,不如多读几回。


爱情反讽笔记


“谈论爱情的时刻,通常是爱情从身边溜走的时候。”


文/小白



爱情是反色情,它基于保存能量的根本动机,爱情由发生学观点来看,是从反禁忌开始的。它试图逃脱“乱伦禁忌”以及其他一些婚姻亲等禁忌制度强加在个
体身上的“工具”命运。它自以为巧妙地总是选择那些差异较大、距离较远的对象,它以为其中隐含的“不可能性”可以帮助它逃脱不断消耗身体能量的人类命运。



最原始的爱情是从乱伦开始的,一些极其古老的神话传说里对此有所记载。它们所造成的残酷后果让人触目惊心。俄狄浦斯的双眼被戳瞎了。戳瞎眼睛,其中
的喻意是相当深刻的。因为爱情正是“看”的结果。动物发情的时候采用嗅觉,爱情就故意选择另外一种感官能力,中国古代婚礼用盖布遮挡女性的视线,其用意相
当“高远”,因为爱情原本就是反对婚姻这种制度化的色情形式的。但爱情无法逃脱身体有限感官能力的束缚,它所采用的“看”的能力却恰恰是现代人种群用来传
递色情欲念的重要手段。日后爱情再次试图逃脱这种束缚,它宣称来自于另一种“第六感觉”。到底有没有第六感觉?



正因为爱情采用了与色情相同的感官手段,所以有必要对一些可疑的“爱情”加以澄清。“爱情”以保存能量为目标,色情总是指向能量的消耗。有些“色
情”以貌似“爱情”的形象呈现,而当“爱情”因为无法抵御能量过度累积而造成的对自身的戕害性压迫时,如影随形附着在其背后的“色情”总是会趁机阴险地冒
出头来。



有一些更为巧妙的伪爱情形式。在米兰·昆德拉笔下,托马斯基于由“种群意识”营造而成的虚幻的“同情”假象,对特丽莎那种以“保护对方身体能量”的
面貌而呈现的“爱情”,最终无法逃脱“色情”的腐蚀性入侵;其被保护的对象,特丽莎,也因过度累积于身体内的那种必须被消耗而无法被消耗的能量,而趋向于
毁灭。(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托马斯的自私在于他的以“保存自身能量”的本来目的却以“保存对方能量”的面目出现。但大多数爱情仍然毫不掩饰地以“保存自身能量”的方式呈现。他
们故意制造距离,为了避免诱发能量的溢出,他们用书信(当代条件下甚至可以用光纤)来传递信息,他们甚至在心理上制造一种“屏蔽”,以至于暂时分开的恋人
们往往宣称想象不出对方的容貌,以此来巧妙规避形象的诱惑。



观察者不应该忽略那些爱上一个病人的奇特例子。也不应该忘记德瑞那夫人是在于连被判死刑后真正感受到无拘无束的爱情的,玛格丽特小姐更是在抱着于连
头颅的时候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爱情,她们在此情况下才真正感到能量的无比安全处境。于连本身的情况是在另一种具有“不可能性”的条件下发生的:他选择了不
同等级的恋人。他的毁灭本质上在于最终不可避免的色情化结果。(见《红与黑》)



那些爱上“茶花女”的“卖油郎”们以及那些爱上“卡萨诺瓦”的良家妇女们则出于一种显然的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一个可以在任何异性身上消耗其能量的
恋人,对自身是相当安全的,事实证明那并不安全。



还是回过头来观察一下情人们的“目光”吧,“在茫茫人海中,”他/她说,“我看见了她/他”。这句话暗示了一种必然性,似乎在冥冥中有什么东西注定
了他们相遇。然而,实际上并不存在那种必然性。他看到了她,只是因为他早已准备看到她。当他睁开原本一直紧闭的眼睛,或者当他故意违反某种制约他的法则、
禁忌,把目光从原本不得不投射的方向上转开时,她正好站在那里。有一个声音在他内心呼唤,阻止他成为制度化色情的能量消耗工具,正当此时,她站在他转过头
去的方向上。



视线,似乎具有比光纤更神奇的传导特性,它以一种虚拟的方式传递“能量”,“他/她的目光让我感到浑身发热,”他们说。这让他们有一种能量得到补充
的幻觉,这种幻觉驱使他们投身到一场无望的追逐中。有时候这根传递幻觉之线会在瞬间被打断,“他刚刚看那女人的眼神真让人讨厌”,“他的枕头底下居然有一
本色情画报”。当事人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忽然发现那同样的“目光”竟同样适用于“色情”,本能地,她隐约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中古以前,人们并不认为眼睛只是被动的光学反射接受体,古代观念认为眼睛像灯塔一样向外界放光(就像柏拉图论述的那样),你凝视一双邪眼,就吸取了
某种阴险的能量,如果那是一双热恋情人的眼睛,你就会充满新生般的力量。如果是那样,那么爱情最好的部分岂不就在远隔一段距离而四目交错的那些瞬间?那是
爱情最健康的阶段,情人们感到自己无比强壮、新鲜,像是一个新人。保持一段距离,这点尤为重要,情人们似乎天生懂得关于“视觉距离”的游戏,他们享受其
中,直到一些完全出于偶然的事件迫使他们接近、触摸。这种偶然事件往往是其中的一方因为某种原因突然从视觉距离中消失。


十一


我喜欢萨冈的小说里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游离的想法,就像法国导演们都喜欢时不时来一点的那些纯粹出于下意识的镜头。《某种微笑》的开头,女主人公
“我”倚在唱机旁,瞅着唱片缓缓升起,几乎像一张脸颊似的温柔地斜贴上唱针(这段描述神秘地给予我强烈的亲切感)。小说接着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竟
然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攫住了,”注意,接下来:“全身都预感到自己总有一天会香消玉殒。”


以后作者会慢慢告诉大家,“我”的确是一个需要很多“爱情”的少女,但那个男友“贝特朗”只懂得上床。我们且不要用心理分析派的那套办法来分析“唱
针”和“唱盘”的喻意,萨冈的这位讨人喜欢的女主角明明是在担心她将被耗尽能量,她此时的“幸福感”,的确是一种反讽:她在“此在”,强烈地感觉到未来她
将会香消玉殒,她既然清醒地预感到那个结果——假如她保持现状任其发展,当然要为之庆幸。


她需要的只是能带给她“能量幻觉”的“爱情”,但她的男友给予她的是不断消耗能量的“上床”,读者接下来会看到女主人公说:“在某种意义上说,通过
信函建立起爱情上的默契是相当符合我的个性的。”——信函,她正准备逃脱做一个色情工具的命运。


十二


爱情起于逃离“色情”宿命的愿望,逻辑地说,“禁欲”才是实现“爱情”的唯一方式,的确有人以禁欲来实现对上帝之“爱”。但色情早就以“乱伦禁忌”
和“婚姻亲等”的名义被制度化,这样一来,不受约束的极度色情(无限滥交)实际上也成了一个乌托邦。它很少(几乎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想起齐泽克
关于色情电影是一种“天真的”、“最乌托邦的”的文体的论述)。


由此,爱情的任务被转变为对那种“制度”的逃离。它不愿意成为“族群和亲”的色情赠礼,逃离这种成为制度化色情工具的命运成为爱情的紧迫任务。


但爱情出于人的畸形色情基因本性,再次把这种“逃离”化约为“我不愿意嫁给A,我喜欢B”的简单陈述。这种“二中选一”的表述往往造成这样一种结
果:“嫁给A”的命令越迫切,越使与B上床的可能性增大(一些老于世故的家长懂得如何使“嫁给A”的命令用一种更为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灌输)。


爱情就是这样越试图逃离色情,却越轻易地堕入色情。爱情以一种悖论的方式丧失了它的现实性。(注:齐泽克,斯洛文尼亚社会学家、哲学家与文化批评
家)


十三


爱情虽然丧失了它的现实性,但这种现实性的丧失是在时间的完全展开中完成的,在回溯中仍保存着一种“创伤性的记忆”,这种“创伤性记忆”构成被“叙
述”的对象。爱情在丧失其现实性的同时,却获得了它的“可叙述性”(“谈论爱情的时刻,通常是爱情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这种被叙述的爱情“产品”一旦
被投入色情化的世界市场,立即锁定女性和那些“女性化的”男性(她/他们在色情化的市场中被严重压制)作为其消费主体,它们在特定群体内引起“共振”,被
“复制”、被“再叙述”,当且仅当“爱情”完全丧失其现实性之后,它却奇迹般在“文本”中重生。爱情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当且仅当它永远只是一个“文学主
题”。


十四


曹雪芹最大的隐喻是他在写到八十回就戛然而止,那是“爱情”的最圆满结局,任何续写的努力都将是“色情”的,或者说是“色情”的一次入侵。


十五


爱情必然蜕变为色情的原因在于:我爱“你”,但我不是爱你,我所爱的,是在你体内但不是你的“某物”——something in you
more than
yourself(齐泽克),我从你的眼眸内、从你的面孔/面具下面看到“它”的存在,我知道“它”能给予我能量,所以我不得不把你打碎,以此寻找在你体
内的“某物”。我必须用“色情”来“消耗”你,直至你完全瓦解,暴露出内在于你的那个“某物”。


十六


“我爱你”,爱情单从语序上就确立了“我”的统辖视角的主体地位,这个最基本的主+谓宾结构(或宾谓结构)揭示了我们的“爱情”的基本模式——“行
为主体优先”,“行为—受事者毗连”。我怀疑使用宾语前置式语言的人们会与我们有相同的爱情模式。


在“我爱你”这一事件中,“我”才是决定性的,“你”只是伴随着“爱”的一个“物体”,哪怕你高傲冷漠,“宛在水中央”。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提及他的
“爱情短片”(《十诫》)时说:“我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它的拍摄角度。我们总是透过去爱的这个人而不是被爱的这个人来看世界。”“我们从爱的这个人而不是
从被爱的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被爱的人是个物体,只存在于碎片中。”


托米克爱上了玛格达,我们对玛格达一无所知,我们只看到他看她的样子,甚至他的位置(楼层)比她高一两层(为此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得不专门建造一个高
塔)。当玛格达回应(用肉体接触的方式)他的爱情时,爱情消失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爱情只能存在于托米克的“偷窥”中。(见《十诫》)


十七


“按照我的意愿,你存在”——Volo ut
sis,你是按照我的意愿的创造物,爱情在这里隐约透露出它的实质——它的叙述性。实际上,“你”不过是一部有关爱情的作品的主人公,我先要给“你”一个
名字,洛丽塔,或者——“眉,你真像一条小龙”(徐志摩),我要像那些从康熙字典里寻找异体字的父母那样,为你寻找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以便我能用一种心
领神会的秘密方式呼唤你。一个稚嫩的作者总是会在名字上绞尽脑汁,希望找到一个有魔力的名字,只要轻轻一声呼唤,那个独一无二的形象就会应声而现,他们努
力避免堕入俗套而最终堕入俗套。一个老练的作者随意选用跳入头脑中的第一个名字,他懂得随便什么名字,只要你不断呼唤,最终总会跟那个形象附着一体。

十八


我满心希望我的爱情(作品)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品质,但我的主人公并不完全听从安排,他/她总是出乎意料地突然偏离预定的叙述计划,日常琐事和难以
操纵的词语一样,总是扰乱我们的想象(“没有人能上升到语言而不牺牲一点他的想象”),似乎语言和日常琐事一样,总有一些规则和惯例让它们变得贫乏无味,
有一些俗套永远无法避开,想象之线在语言中穿越而行(梦想的光线照进现实),总是不得不从这些规则和惯例的暗桩上绕过,一旦提紧线头,结成的仍然是那几副
俗套之网。


爱情杀死爱情


先是爱衰竭,继之是爱无能,最终是爱谁谁。我们向来不缺矫情、滥情、多情、绝情、无情、苦情、煽情与激情,爱性与爱精人士也为数不少,纯爱成了稀缺
之品。


文/朱坤


别人的爱情如此美丽,过去的爱情那么美丽,因为你正被如今琐碎、平淡、漏洞百出的爱情折磨着。


与成功一样,爱情这个词,在现代社会被大大地滥用了。


我们时代的爱情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午夜电台的女性情感求助电话如此之多,内容却大同小异:少女问,喜欢上了有夫之妇,怎么办?剩女问,为什么
还过得去的男人都在别的女人怀里?少妇问,为什么丈夫总不愿回家?与此同时,男人们也忙于求医问药:少男问,鸡鸡短小会否影响快感?已婚男忙于提高精子活
跃度,F40们关心正在发炎的前列腺。


先是爱衰竭,爱让位于欲望,意味着征服与占有;继之是爱无能,再也无力、无时间、无空间、无动力去爱;最终是爱谁谁,我们向来不缺矫情、滥情、多
情、绝情、无情、苦情、煽情与激情,爱性与爱精人士也为数不少。


他们或许真心相爱,或许只是爱慕对方年轻的容颜与身体,或许只是为了避免寂寞,或许仅仅习惯了,他们可以在爱上达成一致,却在对“爱情”的理解上永
远难以交汇。


杀死古典传统爱情的方式有很多:时间、婚姻或金钱。最大可能却是那些似是而非、自以为是、以“爱情”名义行走江湖的“伪爱情”。


滥情


滥情是这个时代的情感癌症,无药可医。它类似溃疡:表面桃花灿烂,实则濒临溃烂。


有人相望于山水,也有人遗精于江湖。爱情成了持续一生的集邮行为,鼓励了见一个爱一个的“沟女狂”。萨冈“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丑恶的生
活”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


文怀沙那样的老风流也能成为美谈,“摄影师”陈冠希人人喊打,明眼人一眼看穿:全是嫉妒。陈冠希用摄影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情感实质:什么男女关系,无
非一个器官和另一个器官的关系而已。


《蜗居》是一个范本,尽管遭遇道德层面的批判,女人们对宋思明的权力与魅力念念不忘,年轻幼稚的海藻亦拨动了不少成功人士的心弦。权力是最好的春
药,而年轻是女人们无往不利的通行证。


的确,男女是两个不同物种:女人更注重形而上的契合,而男人却永远无法放弃形而下的乐趣。尽管女人们开始有男性化的趋势,但男人们也开始动物化了。
情爱场上,谁更凶残,似乎更能占得上风。


过去的爱情更美丽?起码李湘就不这么想,如今珠圆玉润勤于哺乳的她或许正庆幸于能摆脱钻石霖,当然了,或许他们当初就从未相爱过。


矫情


矫情是这个时代的慢性病,无时无刻侵蚀着健康的爱情肌体。


矫情者是被坏口味的文艺作品所带坏:他们被脑残小说(琼瑶、安妮宝贝、郭敬明等)、偶像剧、知音体和流行歌曲成功洗脑。他们相信,他们是为追求伟大
的爱情而生的,一个完美的情人正在街头拐角处。


矫情者,或曰文艺腔的表现有:总喜欢制造或等待惊喜,无论对方的心脏是否足以承受;总喜欢洒狗血,要死要活,平淡生活也非要搞些事;总喜欢写肉麻的
诗来表达爱意,或者用流行歌曲;总喜欢炫耀自己的浪漫与幸福,刻意低调或高调;做什么事都讲求腔调与趣味。


有人喜欢如影随形,有人喜欢一切同步,这不叫真情流露,这叫矫情流露。


矫情是人生的开胃菜,年轻时偶一为之,或可增加情趣。囊中羞涩的青年人献血送女友玩具熊,我们只会默默赞叹其深情。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学人家玩献
血?献血站都会嫌弃你血脂高,不肯收。


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总应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最恨的就是一群老皮老脸,无论男女,还左一个“真爱”,右一个“好浪漫”,外加一群无聊看客送上祝福:
“真爱无敌!”不是装傻,就是真蠢。


绝情


绝情是爱情荒芜时代的后遗症,激情过后,它暴露这个社会的原始劣根。


看似喧嚣的滥情背后,每个人都居于绝情谷底。最大的绝情是全社会对爱情的普遍怀疑与鄙视:认为男人一有钱便变坏,女人各有其价码,所有人都是利益共
同体而非情感共同体。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只谈恋爱不结婚,这是小绝情;要房要车,结婚了不回家,这是大绝情;不和老婆过性生活,不给情人买礼物,不给二奶家用,不
养小孩子,这是真绝情。


于丹说,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爱情破产以后,如何对待前妻或前男友,最考验本性。有情有义者近似传说,最
倒霉的是碰上无情无义之辈,口出恶声不说,闹离婚都要离掉半层皮。过去的爱情如此美丽,过往的婚姻却如此丑陋。用李碧华的话说,世上最恶毒的生物莫过于
XX党与前妻。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回答小飞之发问


    十年前,花痴兄与我讨论何为爱情。当时我说,爱情,就是让恋爱双方头脑不清醒,既患得,又患失。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结婚,我却依然孤形吊影。爱情二字对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为爱情,我会说:欲求婚姻之幸福,不得不忍受婚姻之禁锢,这禁锢,就叫爱情。
    以上纯属原创,尽量转载,并用以回答小飞同学之发问。

Tuesday, January 26, 2010

生命永远不曾离开


    我姥姥去世那天,我妹说我哭得很难看。在我的至亲的人当中,她是第一个死去的,那时我还无法接受亲人总归要离开的现实。
    后来,我明白了。
    在她去世后不久,在我与死神擦肩之后,我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其实是上天给予每个人的最好的礼物。正是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正是由于人生只有短短数十年,才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才无法轻易舍弃这来之不易的人世之旅。
    如今,当你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时,请不要过度悲伤,更不要哭泣太久。她的生命已经融合在你的生命中,再由你传递给你的女儿。虽然我们无法留住一具肉体,但我们会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它是一种温暖,会陪伴我们度过余生。在我们的生命终结时,我们会对孩子说:请不要难过,在天国中,我会与你的爷爷奶奶相见。而你,要好好的活下去。因为生命不仅仅是属于你自己的,你要把它留给孩子。


Wednesday, January 20, 2010

十月围城


    我昨晚看的这部电影,看完后已经凌晨两点。
    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它,但我喜欢下面这位豆瓣网网友的影评。我还喜欢片中孙中山的独白。他说,“十年前,衢云兄与我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二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
    孙先生的这段话,据说来自他的自述《伦敦蒙难记》。我从网上找到这本书,却没看到里面有这几句话。当年,孙先生用英文写的这本书。可咱的英文水平太差,只能看懂文言版的,不知英文原版中是否有上面几句。有网友说,这几句话其实是电影设计的台词。孙先生只说过“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但我却宁愿相信他说过这些话。他真的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在十年艰辛革命历程中,从美化的革命理想中慢慢醒来,去接受革命必须流血和牺牲的现实。这些血,很多时候都是草民的血。不管是自愿流血的还是“被自愿”的,他们都和我爷爷一样,避不开被卷进革命潮流中的宿命,只好用自己的血为历史做着注脚,也把大人物的成功渲染的愈发灿烂。   
    来看lastsore姑娘的影评吧,写的真是很好。

    《唯有进步值得信仰》
    2009-12-18 10:49:57
  来自: 豆瓣网 laststore  十月围城的评论

  现在是2009年,华丽丽的建国六十年,荧屏与荧幕上都充满了DANG单方面的回忆与歌颂,按照我老爹的总结就是:全面展示我们如何弄倒国民党。

  今年秋天,我陪朋友一起看赫赫有名的献礼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她从小到大是个好孩子,学习好,思想好,行为积极上进,党员,国家机关从业人员,不看毒草,不听靡靡之音,更不会有丝毫反动思想。

  我们一起看到影片中的瞿恩就义,孙淳叔叔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倒下。我朋友哄笑起来嗤之以鼻:真假,太假了,你说是不是?!我说不是的,虽然你不
相信,但是当时这位瞿恩的原型叫做瞿秋白,他的确是唱着国际歌,喊着共产主义万岁死掉的。DANG今天很操蛋,并不代表所有信仰这种主义的人都很操蛋。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好孩子们也开始什么都不相信。

  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

  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

  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

  执政者将自身的理想与主义抬得越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实用主义君临时代,娱乐精神空前风行。

  文革时,家乡有青年在街头打闹嬉戏,高喊着:你们敢打革命爷,你们敢打革命姐。至此,“革命”再也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完全沦为一个笑话。

  我们还没开始建构,就已经开心地拥抱解构,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最终我们打倒了神圣,最终
我们热情地拥抱庸俗,最终未能建筑起自身核心价值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被忽悠太久,产生最大恶果不是我们笨了,而
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包括自己。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革命,我恐惧它巨大的破坏力,我厌恶它的血腥后果,我讨厌它可以随时成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我更憎恶它随时变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儿女时比吞噬敌人更加凶狠。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主义,尤其那些认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类终结目的的主义,当他们被压迫的时候他们表演得如此纯洁理想,当他们成为主流,他们所表现出的排外性与空前专制往往比前任统治者更甚。

  所以,我看《十月围城》不仅仅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更是因为被它片花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给触到。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的关于革命最好的解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和“革命”这个词握手言和。

  我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革命者,对于为主义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义吞噬的人们,我心怀尊重。

  我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可以评判他们,同时心怀某种敬畏与感激。

  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热情,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

  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共和、共产、大同……都是曾经被用以呼唤理性、现代性、个性、人性与新的时代,同时也这些词也被用以唤起多数人的暴力,用以巩固权力,用以践踏权利与扭曲人性、创造同质化。

  就在不远的年代里,人们感知国家的衰败与无望,人们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人们为了捍卫思想而厮杀,当思想成为组织,人们卷入其中,最终组织的荣衰代替了思想的成败,最终组织的目的代替了过程的正义,组织代替了理想,成为正义本身。

  《十月围城》中,革命者臆想着只要保卫组织,保卫领袖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欺诈义士作为诱饵引开杀手,清廷官员臆想着只要保卫朝廷统治与社会的安稳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自身是正义。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这“正义”的双方,而是那些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天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倒在政党、革命家、政治家、军阀、党魁、知识分子、大商人们叱咤风云的舞台下,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俗世幸福,而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小时,去成就历史。

  我总是想起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关于马赛曲的故事,马赛曲的作者一生除了写出这首歌之外乏善可陈。仿佛时代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选择了那个普通的人物,借他的手写出来这伟大的旋律。

  或许,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组织;或许,在中国社会的方向抉择中,我们总是抽到下下签;或许,我们任何一个机会都导向失败;或许。我们总是一遍遍重复着历史的错误与悲剧;或许,我们至今还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在衰败、痛苦与危机重重的年代里,青年们“闭上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的我们从未体会过。

  

  去年回家时在飞机上读顾准,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年,他在信件中和自己的弟弟探讨“终极目的”这一命题——

  “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社会的进步。”

  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值得你去放弃自身的判断力。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替代进步本身。

  所以,值得信仰的是进步本身,而不是任何标榜“进步”的组织。

  今天的主流,无非也是昨日的异端,今天的异端,也许就是明日的主流。

  归根结底,时代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进步,任何人“万万岁”的说梦,任何组织“代表人民”的意淫,任何主义“永远先进”的自欺欺人,最终都会落败于时代的力量,这或许是我们仅存的乐观与希望所在。

  

  前段时间,我还很得瑟地数落过香港影业,演员凋敝,市场缩水,一线花旦均被大陆包揽,香港导演只能来大陆找投资、找演员、找市场。

  现在看来,对比刚刚上映的《三枪》,我觉得张艺谋可以找块豆腐撞撞。相比较大陆导演在“大片”中每况愈下的表现,尽管资金缺、市场缺、演员缺,香港电影依旧完胜。内地的投资,内地的演员,却进一步成就了香港这座城市,香港电影人不可撼动的文化地标位置。、

  我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不得不服,也不得不承认——

  我一直希望中国影坛出现《十月围城》这样的片子。

  它触及了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时代与人物,同时它很好看。

  在中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晚清以来为中国明天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正义与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他们却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

  小时候不喜欢读近代史,憋屈而令人心烦,古代史多好,我们多牛x,我们是世界第一。

  现在能慢慢体会到,读懂它,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而来,才能有资格去思索今日之中国向何而去。

  可惜,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缺乏空间去探求,媒体议题缺失,社会平台狭小,它沉入戏说、样板戏、娱乐的海洋深处。

  找不到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不可怕,可怕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探讨它的兴趣。

  革命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党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主义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千千万万人死去,民主不一定会来。

  甚至我们知道,民主只是个孩子,它能被不同主义,不同党派抱来抱去,被打扮成不同摸样。

  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主的兴趣,我们失去了对进步的相信,我们无法正视在追寻民主与进步中的鲜血、失误、愚蠢、卑劣与其他种种最坏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值得去享受它的光明与幸福。

  玛丽莲梦露说的好,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无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

  古往今来,所有让人奉献才华、勇气、激情乃至生命的美好事物皆如此。

  

  在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我去查了查瞿秋白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写了最后的文章《多余的话》,他说如果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他
宁愿做一个普通的学者与知识分子。那一瞬间,相对于我DANG那些最终走上历史前台的男一号们,这位最终死在历史中的男配角显得更为亲近。他不再是曾经的
党魁,他也无非是时代选中的一个普通人。

  所以,容我最后再推荐一次《十月围城》,一部关于时代中普通人抉择的影片——

  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这部片子节奏紧凑且台词功力非常出色。

  这部片子终于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

  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贡献了迄今为止最优秀的表演,尤其是王学圻与甄子丹。

  这部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了一个宏伟的命题。

  这部片子内涵极其丰富,导致于我在观影途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与姓名。

  这部片子没有单方面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

  这部片子没有我写的这么沉重,相反它很商业,它非常好看。

  ……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也是我打出的第一个评级。

  并非我看的其他影片不足以打动我,而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某种可能性,我看到了“民主、革命、主义、未来……”这些词汇重新
以严肃姿态回归主流议题的可能性,即使有人是为了去看偶像,有人是为了去看笑话,有人是为了去看武打,只要有人去看,我还是看到了思考的可能性,看到在这
个娱乐时代中,我们愿意再次拥抱沉重的可能性。

  鉴于以上珍贵的可能性,我给它五颗星。

  值得迷信的不是陈可辛,也不是香港电影,而是终究会到来的进步,更是精神不灭的薪尽火传。

    最后录一段网友恶搞版的独白,甚至比孙先生说的那段还要精彩。这段话说在先辈流血之后百余年的今天。
    “十年以前,刚需君跟我在此讨论何为安居,当时我说:安居就是为了千千万万国民人人得以住上新房,不遗憾,不惆怅。十年过去,与我志同者前仆后继,我在经历数次犹豫后,安居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你们再道何谓安居,我会说,欲求安居之幸福,不得不经安居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房价。”

Monday, January 18, 2010

凌晨五点


    凌晨五点。
    昨天这一刻,我还未睡。正在咬牙切齿地给领导写一篇讲话。
    今天这一刻,我睡不着。酒后失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已懒得再抱怨什么。
    这就是我的混乱的生活,是小飞同学所说的,我试图站在高处向大家宣讲的我的幸福的生活。
    不得不佩服小飞同学。她是除了我妹以外我所知道的第二个非常聪明的女性。博士就是不一样呀,何况还是严谨的皇家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呢。真是目光犀利,洞察一切,一语道破了我的虚伪本质。不管是我试图掩饰的,还是连我都未曾了解的,全都被她看穿,然后一言以蔽之——我想当圣人!
    哈哈。
    只是我仍有一点迷惑,我真的试图想从高处向众人宣讲些什么吗?
    刚才,躺在黑暗中,我用了三个多小时思考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想出答案来。
    是想告诉大家我对世界的看法、人生的态度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这种“三观教育”是老师毒害孩子们最狠的一招了,我中毒之深至今都无药可救。难道我想玩个“乾坤大挪移”,也用这些东西毒害一下众人不成?
    其实我对世界已没有什么看法。因为我没有生活在其中。
    早在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世界的那一天,我就学会装作看不见世界了。当然,换句通俗一点的说法,这叫逃避。我甚至把一个QQ号起名为“逃避自由”。它来自埃·弗洛姆的一本书名。如果认真看一遍这本枯燥的哲学著作,就会知道人家所说的逃避和我的逃避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但至少这位老先生对爱的看法和我是一样的。那意见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不是任何哲人告诉我的。
    在我使用这个名字勾引了老郭非要加我为好友之后,我就养成了晚睡的习惯。每天傻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等着她的头像闪动。那时她每天白天上课,晚上打两份工,总是半夜12点后上线。现在,她还是打两份工,但已改成白天一份晚上一份。我问她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这么辛苦。她说她有自己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她不肯说。
    这就是我和她的不同。她是一个积极的人,一直等着一个肯背蝎子过河的青蛙。这么多年也不知她是否等到了。而我是不肯过河那种蝎子。河就在那里,我装作看不见它。
    这样也好,我安慰自己说。与浑浑噩噩的人比起来,懂得逃避的人至少是清醒的。知道自己要逃避些什么。唯一遗憾的,是可以逃的地方不多。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竹林供人们放浪一把了。我倒想饿着肚子去采菊,可东边哪有篱笆,南山又在哪里呢?古人说的多美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归?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现在抬头看一看吧,天空几个月都是灰蒙蒙的,到处都是不停地问你要去哪里的人。
    所以,我逃不了。兔子跑过,最后不也得跑回来吗?我只能努力的在平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让已经很庸俗的我变得不那么庸俗一些。不过,我没什么把握能做到这一点。世界并没有象我假装的那样真的不存在。它是美丽的,更是邪恶的。每时每刻都有人带着多的数不清的欲望从我身边经过。我也努力想把自己多的数不清的欲望捂在口袋中,不让自己和他人看见。这些欲望,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蛛网,连地球都要被吞噬掉了,何况一个不庸俗的念头。
    这一切,我不敢告诉孩子们。我们知道不应该让他们过早的看到世界阴暗的一面。所以,我们用美丽的谎言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去看鲜花、蓝天和阳光。甚至编了课本告诉他们,这叫“三观”教育,是为他们好。以前我对此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要等到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才肯告诉他们,世界一直是这样,并非从你爸当工人的那一天才变成这个样子的。
    现在我知道,我们不给孩子们说这些,真的是为他们好。因为如果不在小时候多看一些鲜花、蓝天和阳光,等长到我这么大的时候真的很难再看到了。
    捷克有个叫特莱津的地方,二战时纳粹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曾有一万五千多名犹太儿童在这里度过了长短不一的童年时光,他们之中只有很少的人幸存下来。在这个集中营里,即使在最绝望的日子里,大人们也要竭尽全力教育身边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人生不是只有饥饿、死亡和尸体,还有鲜花、蓝天和阳光。任何时候,都不该对生活绝望。每一个孩子,最终都会像自由一样美丽。
    其实不止孩子,大人们也该知道这些。这大概就是小飞所说的,我试图站在高处告诉大家的东西吧?
    以上是我坐在马桶上读书时想到的,记述于此。


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去看《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用幻想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婚姻、家庭和生离死别的故事。我刚看完,实在不想说多余的话了。

从今天起弃用QQ


    刚在网上看到有人愤怒的控诉腾讯侵犯个人隐私。他声称QQ运行时,使用Win7资源监视器就会发现QQ读取了他的个人文件夹、支付宝密码、上网记录等等文件。按照他提供的方法,我也试了一下,发现QQ有些行为确实可疑。它读取了我的系统日志、IE历史记录、下载文件夹等等。由于我未在这台机子上安装支付宝或网银证书,所以未能测试出它是否还要读取它们。用金田一君的话来说,现在真相大白了,即使腾讯不打算侵犯我的隐私,至少也是好奇心太重。虽然本人没有什么隐私,但腾讯的这种做法让我很不舒服。因此,我决定再也不用QQ。相好的,大家还是在MSN上幽会吧。